印度史诗级电影《巴霍巴利王》闻名于世,电影中的主人公巴霍巴利,其实是有历史原型的,但由于印度自古以来不重视修史,因此史书很少,很多帝王都失去了记载。
幸运的是,“巴霍巴利王”晚年东渡中国,因此在中国部分史书中能找到关于他的记载。纵览中印史籍可知,巴霍巴利王的历史原型便是——善无畏。
东印度乌荼国王善无畏(Śubhakarasiṃha,637年-735年),音译戍婆揭罗僧诃,或译为输波迦罗,直译为净狮子,是印度历史上唯一葬在中国的帝王。
善无畏年幼时候便参军入伍,十岁便能统领军队,得到了广大士兵们的拥戴。于是,他十三岁便继承王位,是印度最杰出的帝王之一。然而,善无畏的王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善无畏的兄长非常嫉妒善无畏,便和他争夺王位,开启了一段王位争夺战。善无畏则率军亲讨,勇猛镇暴,期间被流箭所伤,最终击败兄长取得胜利,稳坐王位。
▲善无畏画像
虽然取得了王位争夺战的胜利,但善无畏内心始终难以平静,并渐渐厌恶了争权夺利的王室,最终决意退位出家。于是,38岁时,善无畏正式宣布退位,一共在位25年。退位后,善无畏进行了苦修,连续修行多年,直到获得密法灌顶,成为五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师。
展开全文
而传说中的巴霍巴利王,也是年幼参军,取得广大士兵拥戴;又为了争夺王位和兄长大战,最终夺得王位。但内心难以平静,于是巴霍巴利放弃王位,进行了苦修,连续冥想一年的时间,一直到获得明悟,成为耆那教的“成就者”。
纵观善无畏和巴霍巴利的人生经历,可谓别无二致。在印度历史中再也找不出比善无畏更接近巴霍巴利的人物了。因此,善无畏便是巴霍巴利王的历史原型,这是毋庸置疑的。
值得一提的是,善无畏晚年东渡中国,并在大唐东都洛阳得到了唐玄宗的亲自接待。当时洛阳邙山有巨蛇作乱,破坏黄河堤坝,意图放出黄河水淹没洛阳城。唐人无可奈何,于是善无畏便率领部下成功制服了邙山巨蛇,阻止黄河水溢出,被唐玄宗授予“开元三大士之首”的荣誉。
《旧唐书·志·卷十七》:“洛阳有巨蛇,高丈馀,长百尺,出于芒山下。胡僧无畏见之,叹曰: '此欲决水注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数日蛇死。”
然而善无畏还没来得及回国,就病逝于洛阳,唐玄宗便把他安葬到了洛阳龙门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印度王陵就此诞生。后来,唐人在善无畏的墓塔基础上,扩建为广化寺。这位印度国王的到来,成为了洛阳盆地世界级帝王谷的有力证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