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高尿酸的核心是控制嘌呤,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但其浓度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摄入糖分、肝肾代谢能力、胰岛素敏感性等等。
有些水果虽然嘌呤含量低,却含有大量的果糖,而果糖正是尿酸升高的催化剂。
研究表明,果糖能促使肝脏合成ATP,随后ATP降解产生大量的腺苷,再进一步分解生成尿酸,同时果糖还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从双重路径加剧高尿酸状态。
荔枝就是典型代表,荔枝虽然不含嘌呤,但它的果糖含量极高,平均每100克荔枝果肉含有14.3克糖分,其中果糖占比超过一半。
研究指出,果糖摄入量每增加5克,血清尿酸浓度平均升高9.4μmol/L,且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
很多人不明白,明明没吃肉,为什么痛风发作了,往往就是水果吃错了,荔枝甜、易上瘾,而且在夏季尤其受欢迎,是高尿酸人群最容易掉入的陷阱。
榴莲也不能忽视,虽然被称为“水果之王”,但它含有的脂肪和糖分非常高,属于典型的高能量食物,高能量、高糖分不仅会加重代谢压力,还会促进内源性尿酸的合成。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吃榴莲都不控制量,一吃就是半个甚至一个,摄入的果糖和热量远超控制标准。
数据指出,每日摄入超过25克果糖的人群,其尿酸水平较低摄入者高出14%,同时伴随肥胖、高血脂等综合代谢问题,对高尿酸人群形成连锁打击。
榴莲本身并不含有嘌呤,但它对肝脏代谢的刺激会诱导尿酸迅速升高,在某些人群中甚至会引发急性痛风发作。
柿子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也不适合高尿酸人群。原因不是嘌呤,而是鞣酸和糖分双重作用,柿子中的鞣酸含量在水果中排在前列,它能够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影响胃肠吸收,加重胃部负担。
更关键的是,柿子本身糖分含量高,每100克柿子平均含糖13克,其中果糖比重不低。
糖分可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水平越高,肾小管对尿酸的排出受抑制程度便越深,这便是众多糖尿病患者同时罹患高尿酸血症的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餐后血糖升高越快的人群,尿酸波动也越明显,柿子等高糖高升糖指数水果,正是这类食物的代表,尤其是在秋冬时节,柿子成熟量大,不少人一顿能吃两三个,无疑对尿酸代谢构成巨大压力。
很多人以为水果是“天然”的,怎么吃都没关系,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在当前慢病多发的背景下,水果不是能量的空白地带,也不是无害的“维生素包”,尤其对于尿酸控制这件事,更应谨慎评估每一种摄入物的代谢影响。
水果的选择应讲究糖分结构、升糖指数、对代谢通路的影响,而不是靠口感和偏好决定。
尿酸控制已经越来越不局限于“戒啤酒”“少吃肉”这样的传统认知,而是强调综合代谢管理,胰岛素敏感性、肝脏代谢能力、肾小管排泄效率,是决定尿酸浓度波动的三大变量。
果糖的代谢恰恰牵扯其中三者,这也是高果糖水果对尿酸影响如此显著的根本原因,对高尿酸或痛风患者来说,水果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跟风吃网红水果,应通过个体化指标选择合适的品种和量。
如果一个高尿酸患者真的特别爱吃这类水果,是不是只能彻底忌口?
严格来说,也不一定非要一口不沾,关键在于频率和总量的控制,根据建议,高尿酸人群每天水果总量不应超过250克,果糖摄入不超过15克,同时要分散摄入、避免集中食用高糖高果糖类水果。
可以将水果放在早餐或午餐中少量摄入,并搭配低升糖食物减缓血糖反应,同时,多喝水、增加轻度运动,促进尿酸排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摄入波动带来的影响。
但若处于痛风急性期或尿酸值已经显著升高,则应暂时完全避免这类高糖水果,等指标恢复后再逐步引入,严密监测反应。
这不是一个“能不能吃”的问题,而是“你能承受得起多少代谢代价”的问题,选择,永远是在理解机制之后才有意义的。
选择合适的水果并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要从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考虑水果的糖分含量、升糖指数及其对体内代谢的影响。
如果喜欢吃水果,并且又不想让自己过度限制,最好的方法是挑选低糖、低果糖且富含纤维的水果。
比如,苹果、橙子、草莓和蓝莓等,它们的糖分含量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抗氧化和促进消化的功能,更适合高尿酸患者食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尿酸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刘思园.4种脂质成分与痛风的因果关联: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重庆医学,2024-06-20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