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的传统艺术。中国的面塑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9月2日上午,杭州网小记者来到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跟着上城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面塑(捏面人)的区级传承人王玉枝学习面塑技艺。此次面塑体验活动由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杭州市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办事处主办,是“非遗迎亚运 共富向未来”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之一。
今年是兔年,白白胖胖的小兔子人见人爱,在做玫瑰花和小白兔之间,大家纷纷选择了做兔子。王玉枝打开她的“百宝箱”里面有许多面塑成品、面塑工具以及各种颜色的超轻粘土。“面塑一般以面粉、糯米粉、糖料等材料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烫蒸,再进行掺色,揉捏成形。现在科技发展出现了新材料,超轻粘土柔软易塑形,可以很好地替代面粉让大家进行面塑体验。”王玉枝介绍说。
王玉枝拿起一大块白色超轻粘土,用手心缓慢揉搓变成了一个光滑的水滴形,在水滴上端捏出了两个兔子耳朵。在这里大家都能稳稳跟上。“捏出脖子往上一推,脸颊轻轻一捏”随着口诀,大家还没来的及看清,王玉枝手中的水滴变成了一只兔子,小记者们发出了惊叹,强烈要求放慢速度再来一次。一步接一步,小记者们跟着王玉枝的示范,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手中的兔子捏出了形状,并贴心地给小白兔配上了一根胡萝卜。
“今天孩子们的表现不错,有的小朋友做出来的成品非常漂亮,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体验之中学习到面塑知识,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王玉枝对今天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十分满意。
“今天活动中我们欣赏了区级非遗传人王奶奶的面塑作品,亚运吉祥物栩栩如生!在王奶奶带领下,我动手捏了一只小兔子,我还用多余的材料为小兔子安了“窝边草”和胡萝卜,得到了王奶奶的夸奖,传统手艺真是妙不可言。”小记者沈茗瑜在活动结束后表达了自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