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进世界杯

资治通鉴是什么体的史书?资治通鉴是第一部什么体史书?

一、资治通鉴是第一部什么体史书?资治通鉴是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列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属于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三、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的历史巨著?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题目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的书名由来《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开始时,书名并不叫《资治通鉴》。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而作为反对变法旧党首领的司马光主动要求出京为官。

在他外放做官期间,就将自己酝酿已久的编著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付诸了行动。

还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就已把自己编写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了八卷本的《通志》。

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

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说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还亲自为书作序。

神宗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朝廷供给,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

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终于完稿,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

内容简介《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四、资治通鉴是什么体裁的史书?①

编年体。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它以时间为纲,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史事,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记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间的历史事件,一共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

是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 、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五、资治通鉴是什么意思?"资治通鉴"是“给所有治理国家社会的人做借鉴”的意思,其中"资"字是“供给”的意思,"通"是“全”的意思。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这1362年的兴衰更替,确实有不少值得治理国家社会的人借鉴的东西。

资:帮助、提供;治:管理,这里指对国家的管理;通:共同的;鉴:借鉴。

资治通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通用借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

《资治通鉴》名字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借签以往发生事情的经验教训,可以对今后在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很有帮助。”其著书宗旨就是“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恶得失,以为劝诫”。也就是说该书编辑的目的是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签。

该书是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和杰出的政治家司马光所编写。《资治通鉴》共有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约300多万字。所记之事,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结束,共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年共计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意思:有鉴於往事,以资於治道。“资”:是帮助的意思。“治”:是治理的意思。“通”:是从古到今。“鉴”:是指镜子,含有警戒和教训的意思。

拓展资料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主编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者,帮助也;“治”者,统治或国家治理也;“通”者,普遍适用也;“鉴”者,经验教训也。用现代白话说,就是:用以帮助统治者进行国家治理的普遍经验和教训。

资治通鉴我们都很熟悉,作为一本历史书籍,他的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应该这样解释。

资:是编写,呈现的意思。

治:是治理,管理的意思

通:是贯穿,通俗的意思。

鉴:是看,借鉴的意思

书名的来历: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所以 ,资,有助于;治,治理;鉴,借鉴。

另外: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 、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六、《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属于什么体史书?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

七、资治通鉴什么体例?《资治通鉴》是属于编年体通史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由司马光所编写的一部拥有着多卷本的编年体史书,整部史书一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从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到公元959年,总共耗时十九年编写完成。

《资治通鉴》主要是以时间为大纲,以事件为目录所编写的,一共涵盖的有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在这本书里面,司马光总结出来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共统治者们来借鉴,宋神宗看到这本书以后认为这本书可以历史的得失来作为借鉴,从而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写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