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一種很珍貴的中藥,
對身體健康有很多好處,
甚至能夠治療多種疾病,
所以越來越被廣泛利用了,
但這裡提醒大家,
服用茯苓的時候也要懂得相關禁忌,
避免錯誤的方法帶來危害。
一、茯苓的功效: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別名: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雲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
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如偏於寒濕者,
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屬虛寒者,
還可配附子、白術等同用。
偏於濕熱者,
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
可與黨參、黃耆、白術等配伍;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
停聚化生痰飲之症,
可用半夏、陳皮同用,
也可配桂枝、白術同用。
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
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
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
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
可用為補肺脾,
治氣虛之輔佐藥。
二、茯苓的作用:
茯苓用於小便不利,
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濕,
而藥性平和,
利水而不傷正氣,
為利水滲濕要藥。
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症候,
不論偏於寒濕,
或偏於濕熱,
或屬於脾虛濕聚,
均可配合應用。
如偏於寒濕者,
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偏於濕熱者,
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
可與黨參、黃耆、白術等配伍;屬虛寒者,
還可配附子、白術等同用。
用於心悸,
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
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用於脾虛泄瀉,
帶下茯苓既能健脾,
又能滲濕,
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
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
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
有可用為補肺脾,
治氣虛之輔佐藥。
用於痰飲咳嗽,
痰濕入絡,
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
又具健脾作用,
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
停聚化生痰飲之症,
具有治療作用。
可用半夏、陳皮同用,
也可配桂枝、白術同用。
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
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三、茯苓用藥禁忌:
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馬藺為之使。
惡白斂。
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忌米醋。
病人腎虛,
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
皆不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