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进世界杯

七肢桶的语言是什么样?从《降临》中的想象说开去……

这里再单独就人类的线性思维与七肢桶的混沌思维展开一下。线性,顾名思义就是一条线。我们所处的正常时间流中,一个人说话的流向和时间的流向都向着未来。无论是中文从左往右书写,还是阿拉伯文从右往左书写,书写过程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进行的。在人类语言中,一句话遵循着主谓宾的基本结构。以中文为例,“我吃饭”是一个完整的简单句。“吃”不能出现在“我”前面,不然就变成了“吃我饭”。我们认为后者是一个病句,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是线性的,这与因果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混沌就是非线性,不沿着直线进行的性质,是纵观全部的一种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共时性和复杂性。同时考虑多个时间点、多个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影片中在七肢桶出生的时候,它们已经看到了成长、衰老、死亡,这些都是同时存在的。七肢桶的语言,所有相关的词无序同时出现,可以任意组合。

语言本应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口头语言是通过不同的语音的组合来表现的,而书面语言是通过有不同形态的文字组合来表现的,二者之间有重叠和差异。在七肢桶的语言系统中,也分成了以语音记录的口头语言以及以文字记录的书面语言。但我们组只为他们设计了书面语,并将其命名为“墨旋”,原因如下:

从语言特性层面来看:首先,七肢桶的口语和文字两套语言系统完全独立,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文字仅传达意义,与口语发音无关,书面语足以完成信息传递。其次,口语交流速度较慢,且会受到时间的线条性限制;而文字交流依靠视觉,视觉一次性能接收大量信息,速度更快。七肢桶瞬间喷出的一个圈就是一句话,能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阅读速度也远超口语表达速度,为追求高效交流,七肢桶更依赖书面语。从思维认知层面来看:七肢桶秉持目的论思维,认为所有事件都有目的性,书面语能够一次性呈现完整的信息,符合其对信息完整性和高效性的追求。另外,七肢桶能同时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事件,这一特性意味着在书写前,它们就已知整句话的所有词汇和文字空间需求。这种非线性的时间感知和思维模式,使得口语这种线性表达方式无法满足其需求,而书面语能够以更灵活、整体的方式呈现信息,与他们的思维认知相契合。

02

接下来,正式开始对七肢桶文字的基础形态介绍。乍一看,不难发现,七肢桶的文字类似于传统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元素以及外星生物书写方式模仿了东方水墨画的特点。同时也和佛教中的禅圆十分接近:圆代表着完整、永恒、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圆哪里都可以是起点,哪里可以是终点,浑然一体,展露出真实自性的饱满圆融。

其实七肢桶文字和水墨画之间还有许多对应特点,可以作为我们为七肢桶设计文字的基本形态:

——水墨画笔触墨迹晕染,具流动模糊性,能非线性传递多概念、多时间维度信息。七肢桶对时间感知多维,其语言符号可借鉴水墨画特性,构建非线性环状文字系统。书写时符号如墨扩散,形态动态难测,融合不同时空事件概念,契合其非线性时间认知。

——水墨画重整体意境,局部与整体和谐统一,每笔每墨皆为整体一部分。七肢桶具整体性思维,语言符号系统可借鉴此特点,每个符号为更大意义网络节点,相互关联,信息传递依托符号间联系,传达丰富整体意义,展现其全面认知。

——水墨画以抽象笔触墨迹营造意境,传达哲学思考。七肢桶对宇宙、时间、生命有独特哲学理解,语言符号可高度抽象,以简洁线条形状承载哲学洞察,如代表物质能量转化、生命循环等,实现跨文明深度交流。

03

在此基本水墨形态的基础上,继续介绍语言概况。

首先,整体的文字呈现是封闭水墨环形和墨迹。即:以上一部分提及的封闭水墨环形为基础,圆环上分布着形态不同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的小墨点,这些墨点称为“墨迹”。

这种图案可以参考乌洛波洛斯,它的大致形象为一条蛇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从而形成头尾相接的圆环,蕴含着起点即终点的深刻含义。在电影《降临》中,把“路易斯的女儿病逝”这个结果放在了开头,但从人类线性的时空观来看,这件事其实尚未发生,只是因为路易斯拥有了七肢桶的思维方式,所以才会没有现在、过去、未来的严格分别,也没有起点和终点的界限。

另外,封闭的环形其实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我们不妨将其理解成“羡余”,也就是只有语言形式没有语义内容的句法结构成分,例如英语中每一个“q”后面都会着“u”,如“quick”,“u”在这个单词中没有独立意义,就是羡余的。在墨旋语里,封闭水墨环形就是羡余成分,只起到为墨迹的语义表达提供稳定的框架和语境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大小形状各异的墨迹如同一个个信息的载体,通过在圆环上的分布和组合,传达出丰富而复杂的信息,在七肢桶独特的认知体系中有序、准确地传达,类比人类语言中的词汇。

但准确表达的背后离不开语法。我们以“墨迹的物理特性”来定义语义表达方式,如墨迹间距、墨迹重叠度、墨迹浓度和墨迹形状等。

首先,是墨迹间距。我们设定的墨迹间距表示事件关联度,间距越小,关系越直接,大致可分为零间距、微间距、宽间距。先看零间距的例子,“光”和“最短时间路径”是零间距,因为“光”本质上就等同于“最短时间路径”,在墨旋语中,代表“光”和“时间最短路径”的两个墨迹边界紧紧相连。微间距的因果关联虽不强烈,但两个事件目的相同,比如“七肢桶与人类‘对话’”和“七肢桶来到地球”,它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促进交流与理解。而个体死亡和文明存续是宽间距,一个人的死亡从宏观角度看,不会影响文明的存续,二者关联度较低。

接下来是墨迹重叠度。它表示时间的同步性,大致可分为完全分离、部分重叠和完全重叠。完全分离的例子,可以看七肢桶带“礼物”送给人类使用,“礼物”和“人类的使用”是完全分离的,因为在“送礼物”这个行为完成时,人类还没有学会七肢桶的语言,二者在时间上没有交集。部分重叠如“知行合一”,因为先“知”再“行”,后来行中有知,知识和行动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叠。在墨旋语中,“思考”与“行动”墨迹半重叠,就如同“知行合一”的概念。

完全重叠的例子,则可以参考路易斯给商将军打妻子遗言的电话,因即是果,果即是因。从线性时间来看刚才提到的路易斯和商将军的例子,在章鱼来到地球不久,路易斯通过“回忆未来”拨通电话并复述遗言,这个时候,复述遗言内容的商先生和复述遗言内容的路易斯是完全重叠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墨迹重叠度在语义表达中对时间同步性的呈现。

接下来讲讲墨迹浓度,它表示确定性和完成度,墨迹浓度越高越不可改变。我们给出的第一个参考例子是:七肢桶之一的阿博特死亡阶段。在对话中表示阿博特在死亡阶段的墨迹颜色渐深,浓度逐渐达到巅峰,科斯特洛说阿博特处在死亡阶段,颜色浓度在此处表示阿博特生存时间已尽,浓度越高,其死亡这一事件的确定性就越强。还有一个例子是路易斯单独会见七肢桶之一的科斯特洛,在其帮助下进入章鱼思维,随后掌握了章鱼语言,手绘出了墨迹“字符”,墨迹加深,此处表示路易斯语言掌握程度的加深。就像这张图片(展示路易斯和科斯特洛在用章鱼语言书写的图片),墨迹浓度的变化直观地反映了路易斯对章鱼语言掌握的进程,浓度越高,说明她掌握得越熟练、越确定。

最后,就是墨迹形状。我们的设定是具体符号表示具体事物,几何图形对应抽象概念。比如有毒的苹果,我们的表示方式为:在具体的、表示苹果的墨迹基础上,叠加上代表“有毒的”六边形来表示。再如“防御的”武器,用“武器”的墨迹加上光滑的波浪线来表示;“攻击的”武器,用“武器”的墨迹加上折线来表示。如果是规律折线,则表示自带器官的攻击,如“触手”的攻击;反之,如果是不规律折线,则表示加工制造的器具的攻击,如人类的冷热兵器或七肢桶创造的武器。这些不同的墨迹形状组合,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不同的概念和事物,体现了墨旋语中墨迹形状在语义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没有单独为七肢桶设置语序和时态,原因其实和我们并未替他们设计口语类似。在人类语言里,时间性是关键特征,人类发声时声带振动,空气随唇齿变化流动受阻形成有先后顺序的声波,手语也遵循先后顺序,这种顺序能区分主宾语、体现时间先后,构建起交流的时间与逻辑框架。但七肢桶语言机制不同,电影及设计的墨层语言显示其语言输出是所有信息点同步呈现,这源于它们关注事件目的与结果的目的论思维,以及不受传统时间束缚、能同时感知和表达事件多维度的时间非线性认知。以单位语义环为例,输出时所有墨迹同时排布成最终形态,所有信息瞬间完整呈现,不存在先后,故无需如人类语言般借助语序和时态来明确事件顺序与状态。这也正是为什么七肢桶与人类沟通时,因人类语言对时间、语序的依赖,导致事件表达易出现歧义。

在为七肢桶设计的语言体系中,我们还单独设置了49进制的数字表达,这有着独特的认知依据。人类因有10只手指而常用10进制,以此类推,七肢桶有7条肢干,一条肢干7根触角,共49只触角,很可能在表示数字时使用49进制。在具体规则方面,从基础符号数量来讲,共设置49个唯一符号,分别对应数值0到48。这些符号是完全新创的,类似楔形文字或象形符号,并且有着定义明确的对应关系,以此来满足七肢桶独特的数字表达需求。

隐喻连接着不同语言对概念的理解。在人类语言里,“比赛是战争”这个隐喻广泛存在,比如足球比赛中常用的“主帅”“门将”等词语。正是借助隐喻,语言得以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这在电影里也有体现,中国用麻将花色作为符号和七肢桶交流,麻将和象棋里的对抗性,就成了一种潜在的隐喻,影响着双方交流的方向和认知。这表明,隐喻是不同文化、不同物种之间交流的通用密码,它跨越了语言和物种的界限,让彼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

04

最后,我们想谈谈《降临》的一些后续启发。

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即我的世界的界限”,足见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它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认知边界,突破语言才能突破思维。

从电影中我们能深刻感知这句话:

其一,不同语言影响对世界的感知,女主学会七肢桶语言后,思维方式改变,竟能感知未来,可见语言重塑着我们的认知框架;

其二,语言承载特定认知视角,七肢桶非线性语言与人类常规语言迥异,它如一把利刃,能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式,拓展思维深度;

其三,七肢桶语言无固定语法结构,这挑战了人类语言对主谓宾、时态等常态语法规则的依赖,让我们意识到交流应意图优先,而非被语法规则束缚;

其四,在跨物种交流里,人类用“工具-目的”逻辑翻译七肢桶语言却误解其意,这警示我们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不能总以自身思维模式去揣度其他物种,如此才能跨越物种间的认知鸿沟。

1

作者及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

查方圆、王禹苏、贺逸丹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

王艺霖、张明微

今日责编:山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