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为何楚国仅被封为子爵,史料提供了解释。周朝为其担任官职的贵族授予诸侯之位,而不同职务的官员获得的爵位等级不同。公爵通常授予古代贵族后代,如夏商时期的贵族子孙或周王室宗亲;侯爵则由周王室的高级官员获得,如周公旦、晋国的唐叔虞等;而伯爵则一般授予那些曾为王室大臣的家族,楚国最初仅被授予子爵,其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时期,楚国的祖先鬻熊曾为火师,辅佐周王朝的建立。然而,周王朝封楚国为子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其封地的偏远、以及周天子对楚国先祖的历史贡献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其次,楚国的封地位于南方的蛮夷之地,离中原较远,未能享受到中原诸侯的尊崇。在中原诸侯的眼中,楚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原”诸侯,而是位于蛮荒之地的异族部落。因此,楚国的自称“蛮夷”,无可厚非,这也反映了当时楚国在中原诸侯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周成王时期,楚国参与了多次会盟活动,如岐阳之会时,楚国仅负责布置仪式设备和守护火堆,未能进入会场。在当时的中原诸侯眼中,楚国不过是一个远离中原的边缘国,地位远远低于其他诸侯国。尽管如此,楚国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不断扩展其领土,最终从一个小小的边陲国度崛起为中原南方的强大国家。
然而,随着楚国的强盛,周王室逐渐衰弱。在周夷王时期,周王朝已经无力有效控制各个诸侯国,许多诸侯不再向周天子称臣,甚至开始自立为王。此时,楚国趁机发起战争,先后征服了庸国、扬越和鄂国等地,进一步扩展了其疆域。熊渠在吞并这些地区后,决定封三子分别治理这些新征服的土地,并自称“蛮夷”,表示自己与中原诸侯不同,不再遵循原有的谥号体系。他不仅自称蛮夷,还以此为由,突破周礼,称立长子为句亶王,次子为鄂王,幼子为越章王,封地均为重要的江南地区。
进入东周春秋时期,楚国的力量愈加强大,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进一步减弱。此时,熊通登基后,愤怒于自身的子爵封号,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力量称王,但周天子却依然不给予他更高的封号。因此,熊通以“蛮夷自居”的名义,直接僭越周礼,自立为王,成为第一个自立为王的诸侯,史称楚武王。面对周王室的衰弱,楚武王的这一行为并未受到阻止,楚国由此迈入了自立为王的历史新篇章。
楚国的祖先与秦国相同,都是来自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的后代。秦国的祖先出自颛顼帝的孙女,而楚国的祖先则出自其庶长子伯称之裔。这一血统关系为楚国的早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楚国先祖的历史并非一直显赫,直至鬻熊开始侍奉周文王,才逐渐在史籍中得以记载。楚国的祖先世系在许多方面都与其他上古五帝的后代相似,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显赫家族也因种种原因逐渐衰落。尽管如此,楚国凭借着先祖的优良基因,在西周时期逐渐崛起,并最终脱离周朝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国。
总而言之,楚国建国之初仅封为子爵,其后楚国实力逐渐增强,君主自认为与子爵封号不符,遂自封为王,并且借“蛮夷”自居的名号,自行提升封号,这一过程也标志着楚国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逐渐崛起为中原南方的强大国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