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之歌

浒墅关的历史与传说

浒墅关镇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江南运河和沪宁铁路平行贯穿境内,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在此交汇,附近又有硕放机场(今称江南硕放国际机场)、光福机场、虹桥机场,地处水陆交通要冲,自古就是苏州城西北的军事要塞,向来以江南历史名镇著称。清华大学一位资深规划专家认为“如此优越的交通条件,在华东地区无以伦比,在中国也属罕见。”

浒墅关镇非但交通战略地位重要,而且经济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是明代全国七大钞关之一。浒墅关镇历史文脉的延续,得益于历代先贤的修志意识,从明代嘉靖年间以来,编修出版的旧关志就有五种,分别是陈大咸修、张裕纂,明嘉靖《浒墅关志》18卷;王之都纂修,明万历《浒墅关志》4卷;陈常复修、孙珮纂、孙鼐续纂,清康熙《浒墅关志》20卷;凌寿祺纂,道光《浒墅关志》18卷;还有一部成稿于民国7年的《浒墅关采访稿》,约17600余字。加上2005年5月出版的新编《浒墅关志》18卷150多万字。意味着一个镇区拥有6部传世镇志,这在全国是为数不多的。这些志书为我们后人稽古鉴今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史志上有关浒墅关的历史可上溯到秦代。据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狩会籍,听说吴王阖闾墓陪葬了三千吴国名剑,以武力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然知道名剑的宝贵,于是专程来到虎丘,想发墓求剑。正欲动手,看见墓上有一头白虎,怒目而视。秦始皇拔剑斩虎,虎掉头就跑,由于用力过猛,没砍中白虎,却在石头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剑痕,这就是虎丘试剑石由来的传说之一。再说,秦始皇一击不中,便在部下的簇拥下奋力追虎,到了阳山附近,看见白虎已到山上,距离较远,凭着神力,拉起弓箭激射,结果使得阳山两峰中断,形成了剑阙,秦始皇射箭的地方当地人称为射渎。由于追虎,秦始皇没能如愿获得吴王阖闾墓中陪葬的宝剑,最后老虎也跑得没了踪影,虎失踪的地方据说“地裂为池”,因而得了个虎疁的名称。到了唐代,由于唐高祖的祖父叫李虎;五代时期吴越王叫钱鏐,这“虎”和“鏐”均被作为避讳字,于是就改称“浒墅”。

关于此事,道光《浒墅关志》的《建置沿革》是这样记载的:“浒墅,在江苏苏州府治西北三十里,一名许,古旧名虎疁。秦始皇求吴王剑,发阖闾墓,白虎蹲于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五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至唐,讳虎;吴越,讳镠,改今名。秦置吴县,属吴县。自汉至隋,俱因之。唐万岁通天元年,析置长洲县,属长洲县。历五代、宋、元、明不改。”

道光《浒墅关志》卷一引顾元庆《阳山新录序》云:“阳山为吴之镇,以其背阴面阳,故曰阳山。山高八百五十余丈,逶迤二十余里。或云东为阳,西万安,南秦余杭,北四飞,又名蒸丘、蒸山,大峰十有五,而箭阙最高,相传秦始皇射于此,阙为箭镞所穿,故下有射渎。”

说到浒墅关,除了秦始皇,还有一位皇帝不能不说,那就是乾隆皇帝。民间传说称,“浒墅关”被读作“许墅关”是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龙船在运河中行驶,望着远处的一个繁华集镇,城楼上的旗幡飘扬,正当乾隆皇帝观看运河两岸美景之际,写着“浒墅关”三个大字的旗幡,“浒”字边上的三点水正好被遮住了,乾隆皇帝随口念道“许墅关”。由于在封建时代,皇帝是“金口”,说错了也是对的,于是将错就错,流传下来了。其实,早在宋代的志书中,已经将“浒墅”记作“许市”,这一点在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范成大《吴郡志》中可以得到证实。因此,根本不是什么乾隆皇帝读别字所致。那么,为啥会有这样的读别呢?其实,在苏州的地名中,类似的情形不在少数,如“葑门”念作“富门”,“震泽”念作“进闸”等,都是古今音变所致。作为声母的音变,其实就是将汉语拼音中声母g k h,分别对应念作j q x,这两组声母,在古代是一回事,因此没有人认为不可思议。只要知道了这一点音韵知识,那么,“浒墅关”被读作“许墅关”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更不必要用皇帝的金口说事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设立钞关之前,浒墅关一地只称浒墅(或许市),尽管可能已经成“市”,也就是一般的集市。从道光《浒墅关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断定,从元代开始这里有了“抽分竹木场”,即对过往商贾往来货物实行收税,多寡无定额。明代洪武年间“设浒墅巡简司”,宣德四年(1429)才正式设立钞关,之后历经裁撤和恢复,一直称为浒墅关。至迟到道光年间,这里已经称为“浒墅镇”了。道光《浒墅关志》的原文是这样记述的:“浒墅钞关,在长洲县二都六啚浒墅镇,元至正间,始置抽分竹木场于此。明洪武初,设官置场于阊门、葑门、平望等处,寻以不便罢,第设浒墅巡简司盘诘。宣德四年,令南京至北京沿河客商辏集处,设立钞关。正统六年罢。景泰元年,户部尚书金濂建言,仍于浒墅添设钞关。成化元年罢。三年,仍令苏、杭二府收船料钞钱。四年罢。七年,复设九江、苏、杭三府钞关。万历二十九年,复置税务于浒墅关北,一地两关。泰昌元年,停革,仍只一关。本朝因之。”

据新编《浒墅关志》记载,到了民国元年,改称浒关市,民国18年8月成为浒关区,“民国20年元月,原苏州市7个市政区划并为3个城厢区。浒墅关镇为第一区区署所在地。”这时的浒墅关,镇区合一。以后曾改为第四区、浒关区,浒关镇都是区署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浒墅关镇是浒关区(吴县人民政府八个区之一)下辖镇,1952年升为县直属镇……

说浒墅关镇的历史,不能忘记两个人:一个是郑辟疆,在浒墅关毕生从事蚕丝教育事业,为中国的蚕丝技术革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另一个是郑辟疆的妻子费达生——费孝通的姐姐,我国著名的女蚕丝专家,一生从事蚕桑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被媒体誉为“当代黄道婆”……

链接:

郑辟疆 (1880~1969) 字紫卿,吴江县盛泽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于杭州西湖蚕学馆,翌年自费赴日本考察蚕丝业。三十一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杭州蚕学馆、山东青州蚕桑学堂、山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民国7年(1918)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24年创办江苏省立制丝专科学校(民国26年改为蚕丝专科学校),兼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两校几经改制,郑辟疆仍先后任改制后的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江苏省浒墅关蚕桑学校、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和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工学院)的校(院)长职务。

郑辟疆治学严谨,强调诚、谨、勤、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致力于蚕丝技术的革新。从民国12年起先后组织师生下乡宣传,并在吴县、吴江、昆山等地建立指导站,指导农民科学养蚕,推广改良蚕种,提倡饲养秋蚕,倡导农民兴办养蚕合作社,推进稚蚕共育、共同干茧、干茧共售、易丝代缫等事业,使当地蚕茧的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蚕农增益。民国19年,在女蚕校增设制丝实习工场,装备32台座缫小箴丝车,22年研制改进成女蚕式立缫车。又在吴江、无锡开展缫丝机械与管理改革,推广座缫小箴缫丝,座缫改立缫。抗日战争期间,郑辟疆带领师生将学校内迁四川乐山,开展养蚕制丝的技术改革,推动西南蚕茧生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辟疆领导引进定粒自动缫丝机,后又领导把定粒自动缫丝机改为定纤自动缫丝机,使缫丝技术设备几代更新,对中国蚕丝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郑辟疆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并担任中国蚕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蚕桑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其早年编著有《桑树栽培》、《养蚕》、《制丝》、《蚕体解剖》、《蚕体生理》、《蚕体病理》、《蚕种制造》、《蚕丝概论》等教科书8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晚年校释蚕桑古籍有《蚕桑辑要》、《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辑补》、《野蚕录》等。

1969年

11月

27日

病逝于苏州浒墅关。

(《苏州市志》第十三卷人物)

费达生(1903.10.3—2005.8.12)蚕丝专家。1903年10月她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东栅头,是费孝通的姐姐。父亲费璞安,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在山东青州蚕桑学堂、南通师范学堂、通崇海公中、苏州省立二中等校任教。母亲杨纫兰,毕业于上海务本女校,早年从事幼儿教育。费达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4岁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学习,受到蚕丝教育家郑辟疆的熏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她立志献身祖国蚕丝事业。1920年夏,从女蚕校毕业,学校选派她去日本留学,次年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东京农工大学前身)。留学期间,她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蚕丝兴国,成为中国的强劲对手。又因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歧视,更激起了她发愤图强,重振祖国蚕丝事业的决心。回国后她仍回到女蚕校工作,追随郑辟疆,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长期深入农村,从事桑蚕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20年代开始,他组织蚕业合作社,推广科学养蚕制丝。1929年,她创建了吴江县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成为中国较早的乡村工业。抗日战争期间,她在大后方组织了川南蚕丝实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她为全面提高蚕丝业,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4月起,历任苏州市工业局副局长、江苏省丝绸工业局副局长、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副校长、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苏州丝绸工学院顾问、苏州市妇女联合会副主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丝绸协会第一届理事、江苏省丝绸协会名誉会长。并领导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自动缫丝机。

1985年

3月

9日

,她将自己多年从事桑蚕丝绸教学科研实践的丰富经验,概括为“产、学、研三结合,桑蚕丝绸‘产业链’协调发展”,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建立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的论文,对促进蚕丝业的改革和协调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费达生政治上也要求进步,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她走前的那一刻,一直坚持着她的事业。晚年,她又孜孜不倦地探索对蓖麻蚕的开发利用,她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缕丝,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她默默地坐在竹椅上剥茧、捻丝,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抹不去的印象。苏州丝绸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普通的蓖麻蚕背心,就是费达生亲手编织的。费达生对于中国蚕丝业的贡献,使她成了中国著名的女蚕丝教育家、改革家,并被媒体称为“中国乡镇企业之母”、“当代黄道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