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之歌

【健康科普】“过度自责”成了习惯?这种自我PUA要不得

二、为什么会“过度自责”?

自责往往源于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疑问:为什么?“找原因”是人的本能。事情的发生、走向和结果是由众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容易“过度自责”的人,往往会忽视这些因素,自己扛下所有。这种倾向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年累积的。

源头一:童年被指责的内化

自我服务偏差表明,我们实际上倾向于对自己比对他人更宽容。自己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没有下功夫;别人成绩好,不是因为智商高,而是没日没夜学习。

多数陷入“过度自责”的人,往往小时候获得的“肯定”太少,承受的“指责”太多。比如一些家长会将工作生活中不好的情绪带到孩子身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容易产生自己不够好或者相信自己是问题的根源的想法,只要自己下功夫、够努力,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渐渐地,习惯了将他人的指责内化为对自我的攻击。即使长大后,依然会将这种思维方式作为应对失控和伤害的防御。

源头二:他人不负责的转移

孩子对同伴友好亲昵,对你却疏离抗拒;伴侣对朋友耐心关怀,对你却蛮不讲理;同事对所有人都满面笑容,对你却刁难挑剔。有时你很难理解这种敌意从何而来,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你很清楚这并不是源于自己,却仍然无法摆脱“这也许是我的错”的心态。

自责很多时候都和他人有关,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出现自责的频率和程度都不一样。如果你发现,面对某个人你常常会“过度自责”,或许需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对方将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推给了你,让你成为这段关系的替罪羊。

三、如何避免陷入“过度自责”?

自责是一种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思维会影响感受,感受也反过来塑造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控制感受并不容易,但改变思维、提出不同观点就容易得多。当面对同一件事时,只需稍微调整观察视角、思考方向,或者提出合理的猜测,我们的感受就可能发生显著变化。

解药一:自我提醒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调整思维方式,将“这都是我的错”的过度自责转化为“事情会变成这样,有很多人需要负责,我只是其中之一”,那么原本压在肩上的重担可能会轻许多。在陷入过度自责的痛苦时,问自己两个问题非常有助于我们跳出自我攻击的思维陷阱。

一是我对某个状况有多少影响力?这个问题有助于客观评估自己在某件事或状况中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我们往往高估自己的影响,低估其他因素的作用,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自责。

二是我是唯一有影响力的人吗?这个问题提醒我们,事情的发展往往有多个因素、多个人的共同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避免将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解药二:他人提醒

如果你难以做到自我提醒,或许可以和身边人谈谈。局外人往往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他们的观点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发现,支持你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强烈反对你消极的自言自语,会有助于改变你对自己说话的方式。这不是寻找共情或寻求安慰,而是给我们一个提醒或锚点,把我们从“过度自责”的沉溺中拉出来。

总结

我们要学会卸掉“过度自责”的枷锁,而不是推卸“承担责任”的义务。犯错要勇于承担责任,但承担责任不等同于自我攻击;犯错是人生常态,但犯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错误。

我们并不完美,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做对。但是,如果可以和别人一起分担,你就没有理由一人扛下所有责任。承认错误要带着自信,承担责任更要带着尊严。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我。

✦✦

济宁疾控

健康优先 预防为主

来源:科普中国、济宁心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