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之歌

佛教为何在印度灭亡了?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圣严法师的《印度佛教史》这样总结,“一是佛教自身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结果也变成了与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于印度教中。二是回教军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而使佛教没有了容身之地。”。

林承节的《印度史》这样总结,“一、寺院已成为大封建主,僧侣腐化堕落。二、印度教的竞争。三、佛教向印度教靠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四、佛教失去了政治支持”。

另外,我还总结了一些有价值的的观点:

佛教过于哲学化,中心在各大学,而不在人民大众之中。当佛教大学被毁,它的传统力量就破灭了。

僧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寺庙中,不再像佛教最初建立时那样走入平民百姓中,从而失去民众基础。

佛教的僧侣没有经济收入,没有统治阶级的支持很难供养起这一阶层。

佛教把修习重心放在自身的修养上,对生命终极的理想的追求上。不关心社会现实,不重视自己的处境,对正常社会生活统治秩序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印度大乘高僧形成一种到外国(特别是中国)传教的风气,变成印度历史上的“精英外流”,佛教自然在印度衰· 落了。

佛教在于婆罗门教的竞争中很难撼动其正统地位。

种姓制度在印度固若磐石,也不是佛教所能推翻的,就是后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也不能取代它的位置。

佛教发展到密教阶段以后,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在哲理方面的探索,提不出多少有生命力的思想。

在长达1600年(或1700年)的时间里,印度佛教究竟经历了什么?我们先来谈谈印度佛教的历史。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又称佛陀。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世纪,是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相传,他于29岁时出家,后寻师访道,修种种苦行。35岁时,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静坐成道。随后,于各地传法45年。80岁时,于拘尸那罗城灭度。

佛教诞生的时代,印度已经存在两种宗教,一是婆罗门,二是沙门。婆罗门信奉吠陀,醉心于祭祀。而沙门信奉“心灵”,醉心于冥想与苦行。最初,佛教只是地区性的宗派,影响非常小。直到佛陀灭度后二百多年的阿育王时代,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才被广泛传播到印度内外许多地方。

在印度,佛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原始佛教是佛陀及其弟子传承的佛教,部派佛教是由原始佛教分裂之后形成的上座部与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是区别于声闻乘的菩萨乘佛教,密教是印度教化的大乘佛教。始于原始佛教,而亡于密教。

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印度先后经历了大夏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希腊人和大月氏人最终信仰了佛教,而大月氏人也建立了欧亚四大强国之一的贵霜帝国。

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时,婆罗门教被定为国教,印度教因融合婆罗门教得以急速发展。于是,佛教开始失势。

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摩醯逻矩罗王(公元502年-542年左右在位)对佛教进行了大肆破坏,特别是迦湿弥罗与犍陀罗受害最严重,而北印度的佛教因此受到了致命打击。

戒日帝国(公元606年-647年)时,戒日王对佛教进行了一定护持。他最有名的是,主持了以玄奘为论主的无遮大会。

而当吠檀多学派的商羯罗(公元700年—750年左右)及弥曼差学派的鸠摩利罗(公元650年—700年左右)出现时,他们开始排挤佛教并宣扬印度教。自此,印度教成为印度宗教的主流。

公元7世纪,密教独立并得到急速发展。

波罗王朝(公元750年-1199年左右)时,密教已经以中印度和东印度为中心实现了长期繁荣。比如,连那烂陀寺都成了密教的中心。

公元1000年-1026年,伊斯兰教传入印度。

公元1203年,印度佛教灭亡。

以上是佛教在印度的大概发展过程。

从公元9世纪开始,印度就不断遭到伊斯兰教的入侵。直到公元1203年,印度佛教灭亡。伊斯兰教是个排他的宗教,可想而知印度佛教的寺院和僧侣都遭到了严重的迫害,这点连印度教也不能避免。所以,伊斯兰教的入侵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

而印度佛教的密教化,使它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脱离大众,使它失去了传教的基础。对戒律的废弛,使它脱离了佛陀的教法。最终,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与评论。欢迎关注,感谢支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